文献中心

沙棘简介及种植综合技术

 
<<< 沙棘简介 >>>
 
    沙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大约经历了二亿多年的岁月,在生存竞争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经历过第四纪冰川和间冰期的反复洗礼,因而具备了喜光、耐干旱、耐脊薄、耐酷暑(+50摄氏度)、耐严寒(-50摄氏度)的特点,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为了适应恶劣的生存外部环境,体内获得了目前发现的所有天然维生素,3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20多种氨基酸,20多种微量元素,10多种不饱和脂肪酸以及生物碱、甾类、萜类、磷脂类等200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同时大自然还赋予了这些活性物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配伍机制及超凡的抗逆性,这些正好与人体的需要吻合,因此使沙棘具有神奇的药效。
沙棘被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称为"神秘果",许多中外专家誉为“维生素宝库”。
1、增强免疫机能作用
    沙棘提取物中的SOD的含量比公认的人参、越桔、桑叶等还高,活性更强,抗氧作用显著,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和抗疲劳能力,具有抗肿瘤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2、抗肿瘤等疾病的作用
  沙棘提取物及油的抗癌疗效除去其通过免疫机制或其他途径所引起的作用外,还有直接的抑制癌细胞生长及阻断致癌因素的作用。并可减轻癌症放疗和化疗引起的多种不良反映,促进正常细胞再生。
3、对烧伤、刀伤创伤的治疗作用
  沙棘提取物及油对各种炎症引起的激烈疼痛有很强的消炎镇痛疗效。对刀伤、创伤的治疗有效率100%,对烧伤、烫伤的治愈率为99%,同时,还对辐射烧伤具有保护作用。
  4、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沙棘含有多种生化活性物质,有调整血压、预防高血压及中风,缓解心绞痛的发作,防治冠壮动脉硬化症,保护机制特别是大脑不受来自自身新陈代谢或来自周围环境中紫外线、放射线、香烟及汽车废气氧化剂的氧化。
5、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
沙棘总黄酮的主要成分是异鼠李素,槲皮素,该成份已用于治疗气管炎,总有效率达98.3%,具有止咳、祛痰、平喘的作用。
6、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
沙棘提取物和油中的类脂化合物成份,对多种实验性溃疡模型,如利血平引起的胃溃疡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沙棘浸出物对抑制胃溃疡的愈合过程起很大作用,同时还可以治疗肠道的各种炎症,痢疾,直肠炎等,对返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有效率为94%。
总之,它具有消炎、止痛、杀菌、促进组织再生,对皮肤、粘膜具有特殊的修复作用,抗辐射、抗癌变、抗衰老、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缓解动脉硬化,预防心脑疾病,因而它是一种纯天然的广谱综合治疗剂。
 
<<<沙棘的生物学特性>>>
 
    沙棘是阳性树种 ,喜光照,在疏林下可以生长,但对郁闭度大的林区不能适应。沙棘对于土壤的要求不很严格,在粟钙土、灰钙土、棕钙土、草甸土、黑护土上都有分布,在砾石土、轻度盐碱土、沙土、甚至在砒砂岩和半石半土地区也可以生长但不喜过于粘重的土壤。
  沙棘对降水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应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如果降水量不足400毫米,但属河漫滩地、丘陵沟谷等地亦可生长,但不喜积水。沙棘对温度要求不很严格,极端最低温度可达—50℃,极端最高温度可达50℃,年日照时数1500~3300小时。
  沙棘幼苗期比较娇嫩,畏强光、高温和曝晒,也畏积水。但一旦苗根伸展开来,则适应性增强。5~8厘米高的1年生幼苗,可以安全越冬。沙棘生长从第二年起加速,第一次生长高峰在4—6年之间,此后生长转缓。间隔4~6年,又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但不同地区因环境有别,生长高峰期也有不同,如祁连山地区第一次生长高峰期在8—10年间,间隔8~10年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期。
  沙棘根系发达,须根较多。据余文涌等调查,树高 1.52米,地径3厘米的植株。有主根 1条,长 1.2米;侧根 27条,总长 20米 须根 316条,总长 45.34米;毛根 89条。总长 2.01米;各种根总共 433条,长 68.5米。沙棘根系有放线菌形成的根瘤。据测定,单个根瘤体积一般为0.3厘米3,有的达 4.5厘米。3.5年生沙棘林,30厘米长的根有菌体34个,在1立方米的体积内,有根瘤100~140个。
沙棘通常3年生开始结果,至5年生时进人盛果期,大约维持4~5年,往后枝条部分干枯,内膛空虚,树势转弱。待隔3年左右,枝条更新,树势转旺,又可迎来新的结果盛期。沙棘的单株产果量随各地区条件不同变幅很大,在盛果期间株产2~5千克。经人工选育的优良品种可达20千克以上。沙棘树的寿命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变动幅度也很大。在有些地区,树龄20多年就因多种原因而枯死;在有些地区,树龄可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沙棘及其育苗技术>>>
 
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又名醋柳、酸刺、黑刺等,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分布很广,欧洲、亚洲均有分布。国内产于山西、河北、内蒙古、甘肃、陕西、青海、宁夏、新疆以及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20个省区。
1 经济价值
  沙棘根系发达,萌芽力和萌蘖力很强,枝叶茂密,是营造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的先锋树种,可用作营造护坡林、沟头防护林、沟底防冲、护岸林、护库林、护堤林、护坝林和薪炭林、饲料林等,在生态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沙棘果有着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
1.1 沙棘果的营养价值
  沙棘果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脂肪、蛋白质、糖类、盐类和维生素,并且含量丰富。
1.2 沙棘的药用价值
  沙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中药大字典》记载,沙棘具有活血散淤、化痰宽胸、补脾健胃、生津止渴、清热止泻之效,同时对多种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1.3 沙棘的饲料价值
  通过沙棘与其它常规饲料营养价值的对比,综合国内有关单位对甘肃渭源[1]、镇原[2],宁夏彭阳[3],山西岢岚、吉县[4],四川小金[5]等地的研究资料,得到了沙棘叶片、种子、果渣营养成分的平均值,并选用了常见的15种青绿饲草、叶粉、粟类、豆类等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出:1)沙棘种子粗蛋白含量仅次于大豆、蚕豆;叶片含量也仅次于3种豆类。2)沙棘叶片、种子、果渣粗纤维含量较高。3)沙棘果渣、叶片赖氨酸含量较高,比3种豆类及槐叶粉低,但高于其它对比材料。4)蛋氨酸+胱氨酸含量以大豆含量最高,沙棘种子低于蚕豆而位居第3;但沙棘果渣的含量很低,与胡萝卜相同,位居倒数第1。5)钙以槐叶粉含量最高,苜蓿干草次之,沙棘叶片位居第3。6)磷以大豆含量最高,蚕豆次之,而沙棘种子、豌豆并列第3。
2 生物学特性
  沙棘第1~2年生长缓慢,4~6年生长较快,以后生长渐慢。栽培4~5年开花结实,10~15年为盛果期,30年以后开始衰退。每年3~4月开花,果实8~10月成熟,成熟后的果实不易自然脱落,可宿存至第2年的3月份。沙棘喜光性强,能适应庇荫和潮湿土地,可生于疏林下或阴坡,尤其以阴坡湿地生长最为茂盛。对气候和土壤适应性强,抗寒、抗风沙,并耐干旱和高温,在-50℃的严寒地区也可安全越冬;夏季不畏酷热,在地面60℃的高温下也不致枯死。沙棘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盐碱,耐水湿,更耐干旱瘠薄。可在石质山地、丘陵,以及黄土高原的塬峁、阳坡、阴坡、阶地、沙地和平原、河岸、沟谷、低湿地、河漫地、洪积扇和低盐渍土地生长。沙棘根生有根瘤,生长过程中,在最干旱、最瘠薄的地力条件下,也能产生大量的根瘤菌。
3 果实采收与贮藏
3.1 采收果实
  沙棘果实较难采收,一般方法有两种。
3.1.1 冻打采集冬季沙棘果实冻结以后,选择冷天早晨,先将树冠下进行清理,然后铺放布单或塑料薄膜等,用竹竿或较轻的木棍敲打果枝,因果柄受冻后很易脱落,将果实震落收集。或先用250~2500mg/L的乙烯利喷洒结果枝,能使果实的附着力减弱30%~70%。采后的果实带回放在容器中将其捣碎,加水搅拌冲洗,使果肉浮出,过滤杂物,晾干后得纯净种子,即可贮藏。
3.1.2 剪枝采集用镰刀或剪枝剪剪取附有果实的小枝,不剪大枝,以免沙棘资源遭到破坏,也可结合整枝、砍柴、平茬时采集。将果枝剪下收集起来,放在场院里,用木棍敲打果实,使果实脱落后收集起来,然后用碾子将果实碾过,放在清水中浸泡1昼夜,揉去果皮、果肉,再用清水淘洗1遍,除去杂质,捞出种子,晾干贮藏。上述采集法应注意因利用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如需要利用沙棘果加工食品、饮料等,就不应捣烂果实;另外采取时间对果实营养成分含量有很大影响,如为获得维生素高的产品,应当在果实成熟期(果皮橙黄色,种子黑褐色)的秋季采果;如以生产沙棘油和提取胡萝卜素以及播种的种子为主,则可以在生理成熟期采果。
3.2 种子贮藏
  沙棘种子一般是冬季采集,第2年春季播种,所以必须进行越冬贮藏,贮藏时将干燥的种子装入麻袋、缸等容器中,将麻袋或容器放在消过毒的低温(最好在0~5℃之间)、干燥、通风的仓库里或普通的房屋里,室内温度不得有急剧变化。贮藏期间要定期检查,发现发热、潮湿、发霉时,应及时晾晒,同时注意虫害、鼠害和鸟兽危害,以保种子质量。沙棘种子在适宜条件下,连续贮藏2~3年不会失去发芽力,但保存3年以后,其发芽率会逐渐下降。
4 苗木的培育
  常用的育苗方法有播种育苗、扦插育苗和插根育苗等多种。
4.1 育苗前的准备
  工作育苗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选择育苗地。(2)整地。(3)施肥。施肥时间应在第2年结合春耕进行,施腐熟的农家肥37500~60000kg/hm2,或施坑塘泥150.0~187.5t/hm2,再加磷酸二铵188~225kg/hm2作为底肥效果最好,施10cm深左右为宜。最好集中施用,如做垄时施于垄底,做床时按行施,但要注意将肥料和土掺均匀,以免烧根影响出苗。(4)做床。做床时间:在干旱多风地区,春季育苗,一般在播种前3~5d把床做好。做床方法:根据气候土壤条件的不同,可采用高床低床或弓形床。高床适用于雨量较多和排水不良的地区,低床适用于降水量较少的干旱地区,弓形床便于地膜覆盖。
4.2 育苗方法
4.2.1 播种育苗法
4.2.1.1 选种 播前要精选种子,选择沙棘种子应注意种子要新鲜,没有病虫害。
4.2.1.2 播种季节 沙棘播种,在春、夏、秋三季均可,但以春季为宜。春季在土层5cm深处温度达9~10℃时,沙棘种子就可以发芽,以土温14~16℃时播种最为适宜。秋季播种,一般要晚,以防种子发芽易遭霜害。秋季播种不需要催芽,只播干种子。
4.2.1.3 播种量 一般播种量60kg/hm2,可产成苗82.5万株/hm2左右,播种量以52.5~67.5kg/hm2为宜。
4.2.1.4 种子催芽 沙棘播种前应做好浸种催芽。催芽时先用0.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2h,然后再进行催芽处理。主要方法为混沙处理:用40~60℃的温水,浸泡1~2昼夜捞出,按1∶3的比例混入湿沙,堆放在背风向阳处,用塑料薄膜或芦苇席草帘等物覆盖增温,保持一定温度,播前5~6d,每隔1d翻动1次,以后每天翻动1次,约有10~15d,当30%~40%的种子裂嘴时即可播种;或直接装入麻袋,置于背风向阳处或热炕上,每天翻动1~2次,并用冷水淘洗一次,保持一定温度,经过5~6d,当有30%~40%的种子裂嘴时即可播种。
4.2.1.5 播种方法 为利于苗木生长和便于管理,沙棘应采取大行距、宽播幅播种,一般播种行距20~25cm,播幅宽10~15cm,沟底要平,将种子均匀地撒入播幅内,覆细沙土2.0~2.5cm,稍加镇压,使种子与土壤接触。若春季播种时土壤干燥,播种前满足底水,待土壤干燥后再将床面整平,然后播种,或边开沟边播种,然后覆土以保墒情。为防止土壤干旱或雨后板结,播种后覆盖一层草,当幼苗全部出土后再分期去掉,以免小苗过嫩发生日灼。春季播种后,要经常喷水保湿,约5~7d即可大部分出土,15d以后可出齐全苗。秋季播种必须用发芽能力强的种子,幼苗多半在第2年的4月份出苗,比春季播种早出苗10~14d,且发芽整齐。
4.2.2 扦插育苗法该方法能够大量繁育优良品种,且速度快,质量好。
4.2.2.1 扦插时间 春秋两季均可,但以春季3月中下旬或4月上旬(寒冷地区可推迟到4月下旬)为宜。扦插时应注意区分真假沙棘。
4.2.2.2 采集插穗 分2种:第1种是嫩枝采集。在品种纯正的母树上,采集树冠光照部位生长居中的1~2年生枝条,一般采取第1轮分生的新枝,枝条向长度生长的初期和最盛期,生根效果最好。采集于夏季6月,日平均气温不低于12~15℃时开始,在清晨剪取半木质化的新梢,插穗长10~12cm。带梢部的插穗不必去掉未成熟的梢部,带生长点的插穗长13~15cm,侧枝也无须剪除。这样插穗会很快生根,并能很快生长。插条采下后马上浸湿并留3~4片叶,把下部叶片剪去,置于背阴处,并喷水湿润和用湿麻袋盖好。扦插之前,用快刀将基部削成马耳形新茬,上头剪平,使插穗上切面比芽高3~4mm,下切面则要低4~5mm,切面要平滑,然后分类打捆,每捆25~50根,用橡皮圈捆成捆。第2种是硬枝采集。春秋两季均可采集,但秋季采条较好。春季3~4月份在母树树冠的结实区剪取健壮光滑发绿的2~3年生枝条下部,粗0.5~1.0cm,截取15~20cm长的插穗(方法同第1种),捆成50~100根的捆。应注意两种采集插穗的方法中,雌株插条应为90%,雄株插条应为10%。
4.2.2.3 扦插方法 分嫩枝扦插和硬枝扦插2种。嫩枝扦插法:采用塑料大棚的扦插苗床,必须精细整地做床,然后开沟,按株行距3cm×7cm,插深2.5~3.0cm,470根/m2插穗,插后马上大量喷水;也可不做床,只整平床面,在塑料棚内采用营养杯进行嫩枝扦插育苗。插穗生根发芽后移到苗圃地里继续培养,株行距为25cm×70cm。硬枝扦插育苗法:早春在整好的苗床里,采用株行距20cm×30cm扦插,扦插深度为插穗的2/3,插后踩实浇水保湿。硬枝扦插育苗若在裸露地,扦插后应设置遮荫棚。当插条生长到8~12cm时,再将遮荫棚逐渐拆除。
4.2.3 插根育苗
  在野生沙棘林多的地方可以采用挖取苗根的方法来进行快速育苗。
4.2.3.1 选择苗根 一般以在4~6年速生期的母树根上,选取2~3年生1cm粗的水平苗根为好。
4.2.3.2 挖根时间与方法 在秋末至春分树液停止流动期间挖根,春季育苗在2~3月份挖取苗根为好。挖根应在母树基部1m以外,只挖取筷子粗或手指粗的侧根,用利剪剪断,勿用手硬拔。每株母树只宜挖取几条根,挖取过多则会影响母树的生长。
4.2.3.3 苗根的处理与贮藏 秋季挖取根苗剪成15~20cm的根段(方法同前面的插穗),把苗根粗头和细头统一排放,且勿颠倒,然后每100根捆成一捆沙藏,沙藏时窖内温度保持在0~5℃之间。
4.2.3.4 插根时间与方法 插根时间与规格同上述插穗,采用冬季贮藏的苗根,翌年春季育苗前,应先在清水中浸泡3~4d。春季挖根浸泡1昼夜即可,插根时苗根上端朝上,直插、斜插均可。旱地苗圃应直播。苗根放入孔内,上端应与地面齐平。
原作者: 白建军; 王鹏侠; 周成平; 潘 鑫
来 源: 甘肃林业科技
 
<<<沙棘的栽培>>>
 
  沙棘,又名醋柳、酸刺、黑刺,属胡颓子科沙棘属,是具有共生固氮能力的落叶灌木。植株高达3米至10米,具粗壮棘刺,幼枝密被褐锈色鳞片。叶互生或近对生,长2厘米至6厘米,宽0.4厘米至1.2厘米,两端钝尖,背面密被淡白色鳞片。花淡黄色,花小,雌雄异株,花期3月至4月。果实近于球形,橙黄色或红色,果实成熟期9月至10月。
沙棘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地区均有大面积的栽培。
  一、沙棘的应用价值
  沙棘根系发达,萌蘖力强,一般水平根幅4米至10米,主根最深可达2米多。是西北和华北地区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好树种,具有耐干旱、耐瘠薄、生长快的特点。
  沙棘花是良好的密源,沙棘果可食,可提取沙棘油,其果和叶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二、沙棘的繁殖与栽培管理
  1.沙棘可用种子、萌蘖、硬枝扦插、嫩枝扦插等到方法繁殖。
  种子育苗:用40℃至60℃温水浸种24个小时至28个小时,温水可放2‰高锰酸钾进行种子消毒处理,浸好后捞出再混入河沙催芽,待有1/3的种子裂嘴,即可播种。每亩10斤左右播量,采用条播,行距25厘米至30厘米,种子覆土2厘米。播前圃地要施足底肥,灌足底水,畦地平整,播后要保持床面土壤湿润。
  根蘖繁殖:在载植当年选择1年至2年生发育良好的根蘖条,在距树干10厘米至20厘米处将根切断,分别标上雌或雄株标记。成活后移入定植地栽培。
硬枝扦插:在早春,选当年生健壮、无病虫害、完全木质化的插条,插条长15厘米至20厘 米,粗0.5厘米至1厘米,保持3个至4个饱芽,剪后按50条至100条成捆,浸泡24个至48个小时,只浸根部3厘米至4厘米。为了促进生根,可用ABT1号生态平衡根粉50ppm至100ppm,浸泡10个至24个小时,浸后立即扦插,床温保持25至28,哇透水,以后保持床土湿润,苗高15厘米至20厘米,炼苗7天至10天,移入苗圃地或定植地培育。
  嫩枝扦插:在6月至月份,选择生长、结果好的母树,采条。条长12厘米至多厘米,粗0.5厘米至1厘米,只带顶叶,其他叶片摘除,浸入ABT生根粉,浸后插入塑料大棚或温室内,遮荫管理。当苗高15厘米至20厘米,炼苗7天至10天后,移入苗圃地假植管理,秋天或明春进行定植。
  2.栽培管理
  沙棘栽植密度随品种的树势强弱而定,便于机械化抚育。为了授粉,在栽植应采取一行纯雌株,一行雌雄混合交替定植。定植应整好地,挖好坑,有条件的地方施入底肥,栽后立即灌好扎根水,灌水后用土封好裂缝。
结果前4年,每年应中耕除草,有条件的地方,雨季施些尿素。每年春季进行疏剪,清除多余的干枯枝、病虫枝,改善树体光照。沙棘病虫害较少,发现病虫危害应及时布喷农药。通过加强管理,可以更好地提高沙棘 的利用价值。
 
<<<沙棘造林技术>>>
 
沙棘适应性强,抗严旱、风沙、耐水湿和盐碱,有根瘤菌,改土作用强,生长较快,根系发达主根浅,萌蘖性极强,其枝叶是优良饲料,其果实营养丰富,可加工医疗保建产品。
(一)育苗技术
以播种育苗为主,选用灌溉条件的沙壤土作育苗地,忌粘重土壤。春季4月下旬至五月初播种,播前进行全面整地,施足底肥,作床灌足底水,种子用40-60℃温水浸泡一昼夜后和细沙以1:3的比例拌匀平铺在背风向阳地处理种子,待有30-40%的种子裂嘴时,即可播种,种子覆土一般1-2厘米即可,条播行距25厘米,每亩播种量10-12斤。一年生幼苗要灌水4-5次,及时松土除草,6月份追施尿素一次,每亩5-10公斤。
(二)造林技术
采用一年生苗植苗造林,在干旱荒坡要做好提前整地和蓄水保墒工程,春秋季均可造林。春季要适时早栽,土壤解冻20-30厘米就可进行栽植,株行距防护林,薪炭林为1×3米或1×2米,以产果为目的沙棘林,株行距为2×4米。
(三)经营管理
1、平茬更新
“黑刺不砍不长”,平茬可在造林后5-7年开始,间隔期以4-6年为宜早春土壤未解冻前平茬最好。一般采用“片砍”方式,茬口尽量降低,保持平滑不裂。
2、采收果实
冬天,沙棘果实冻硬,剪取果枝摘取或石树下铺塑料布等,轻轻摇枝,使果实脱落,收集地下果实,不能采取砍结果树收集果实的杀鸡取蛋方式,也不能破坏母树采收果实。
改造沙棘天然林
我国有大面积天然沙棘林,但都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产果量很低。为充分发挥天然沙棘林的经济效益,可以实施一些改造措施。天然林改造的对象不是立地条件不良、降水稀少、林况不佳的林子。只有对那些立地条件优越、树龄处于成林和成熟阶段、林相完整、有改造价值和社会经济需求时,才能实施天然林改造工作。
天然林改造的方式,要因地因林而异。总体上,有以下选择:
择伐疏伐改造 适用于林分密度大,雌株占优势的沙棘林。作业时根除过密的沙棘(尤其是雄株)和杂灌木,使之通风透光,扩大雌株在要分内所占的比例,从而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果量。疏伐强度,一般应使林分的郁闭度不低于0.5。
带状疏伐改造 适用对象同前,但此法通常在机械作业时采用。作业时施行带状伐除,伐带宽度3米左右,保留带宽度2米左右。带状疏伐改造也以通风透光为目的,可提高单位面积结实量,采摘运输果实也较前者方便。但在控制雌雄株比例上,不如择伐疏伐改造效果好。
复壮更新 适用对象是树龄较大、结实量明显下降的林子。具体做法可为平茬或截干,促其萌蘖或萌生新枝,以恢复树势,增加果实产量。
经有关试验结果表明,经过改造的天然沙棘林,改善了林地通风透光条件,增加了光照强度,提高了土壤温度,调整了雌雄株比例,从而促进生长,树冠体积成倍增加,明显地提高果实量。改造后4年,带状间伐区的产果量是对照林区的6倍,疏伐区的产果量是对照林区的10倍。
 
<<<沙棘病虫害及防治>>>
 
据资料记载,沙棘虫害约有50多种,沙棘病害也有30多种。但这些病虫害只有在大发生时才能造成危害。
一、主要害虫及防治
1.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Sp.)
沙棘木蠹蛾以幼虫为害沙棘枝干和根部。初期幼虫常十几头至几十头群集树干,为害树皮,钻入树干内部,后期转移到根部蛀食。严重时沙棘根部被蛀空,致使植株逐渐腐朽干枯死亡。沙棘木蠹蛾是内蒙古地区对沙棘为害最大的害虫之一。特别是在干旱年份或干旱的立地条件下为害尤为严重。据内蒙古林科院保护室1986年调查,乌兰察布盟部分沙棘天然林中,受该虫为害,平均受害率占23.8%,其中由此造成沙棘死亡率为26.7%。干旱阳坡沙棘受害率高达36.7%。丘陵阴坡和沙滩地上生长的沙棘受害率分别为11.7%和8.7%。
沙棘木蠹蛾生活周期长,幼虫发育期也长。一般4年发生一代,跨5个年度,龄期达13龄,虫体增长幅度大。每年6月老熟幼虫钻出虫道,在附近土壤内结茧化蛹。6月末7月初开始羽化,7月中旬达到盛期,在虫道口与树皮伤疤处产卵,卵成块状。10月上旬以幼虫形式在沙棘树干或根部的虫道内越冬。该虫在取食期,幼虫有从虫道向树干外排泄出木屑的习性,比较易发现和识别。
到目前为止,沙棘木蠹蛾的防治,还没有较理想的方法。多数情况下是结合砍取薪材,择伐感虫植株,或全面平茬,除虫复壮。在种植园内,如有大量发生,可利用沙棘木蠹蛾有较强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
 
2.红缘天牛(Asias   haloldendri   pallas)
红缘天牛是内蒙古地区对沙棘为害极为严重的蛀干害虫。据调查,在乌兰察布盟沙棘产区,沙棘林内受该虫为害株率26—81%。红缘天牛以幼虫蛀食沙棘枝干,对老龄沙棘或生长不良的沙棘为害更重。为害部位多在主干的中下部,对侧枝为害较少。为害初期虫道纵向延伸,在木质部出现柱形虫道,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进而形成倾斜的环状虫道,虫道发生交错,树皮环剥。植株经多次感虫后,主干几乎全部被蛀空,严重破坏了沙棘养分水分的疏导组织,致使受害株初期表现为生长衰弱,到后期干枯死亡。
红缘天牛在取食期也有向树干外排泄木屑的习性,但排出物呈细粉沫状,这是从外观环境区别沙棘木蠹蛾的重要标志。
红缘天牛2年发生1代,跨3个年度,幼虫共5龄,世代发育整齐,每2年出现一次成虫。幼虫在树干的虫道中越冬。成虫5月中、下旬羽化交尾产卵。其卵多产在沙棘主干或粗度2厘米以上的侧枝基部的树皮缝及伤疤处。雌虫在产卵前有取食土壤的习性,以便在产卵后分泌出一层土色胶状物,在卵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壳,保护卵正常发育和孵化。初孵幼虫在卵壳内度过3—4天之后,从壳内出来取食沙棘的韧皮部。2龄幼虫即进入木质部为害,3龄幼虫越冬。当年幼虫虫体较小,取食量不大,为害程度仅限于木质部的边材,次年虫体大增,食量增加为暴食期,为害范围从木质部边材进入心材。
红缘天牛对沙棘的为害有选择性,主要为害树龄3年生以上的生长不良的沙棘。健壮的沙棘对该虫有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在幼虫侵入韧皮部的同时,沙棘可在被入侵部位分泌一种胶性泡沫,粘住幼虫,使幼虫难以进入木质部。沙棘长势越旺,分泌物越多,越不易受为害。长势衰弱分泌能力差,为害机会多。
红缘天牛的防治,主要是择伐感虫植株,最好是连根桩清除。伐除时间应在春季红缘天牛产卵后,沙棘萌动前进行。平茬深度沿地表切根,或深入地表5厘米左右。伐除后及时将带虫沙棘运走,清除虫源。
另外,红缘天牛有两种寄生蜂,一是齿姬蜂,一是蛀姬蜂。这两种姬蜂都是红缘天牛的天敌。被姬蜂寄生的天牛幼虫,其组织营养逐渐消耗,到最后耗尽只剩下残骸。
 
3.桑白介壳虫
桑白介壳虫发生时,幼虫成群固定在沙棘枝干上,吸食汁液,使树势衰退,甚至萎缩干枯死亡。
桑白介壳虫极易识别,在沙棘枝干上,只要发现有密集的白色蜡状小点,就是桑白介壳虫雌虫的介壳。棉絮状物即是雄虫的介壳。雌介壳近圆形,长2—2.5毫米,背部隆起呈伞形,介壳上有一个黄褐色隆起的壳点。壳下雌虫呈卵圆形,橙红色,体长约1毫米。雄成虫介壳白色,长约1毫米,长筒形,壳点橙黄色。幼虫扁椭圆形,长约0.3毫米,六足爬行。
桑白介壳虫1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虫在枝干上越冬,5月在介壳下产卵并孵化。7月幼虫变成虫,产卵孵化,8月中、下旬出现第二代幼虫,分散于树枝为害。9月出现第二代成虫,10月份开始受精成虫在沙棘枝干上越冬。
桑白介壳虫防治,可用50%的对硫磷乳剂,80%的敌敌畏乳剂,90%的敌百虫晶体的1000—2000倍液,分三次喷杀。第一次在5月中旬雌成虫产卵时,此时虫体膨大,介壳边缘发生裂缝,药剂易从裂缝处渗入。第二次在幼虫大量出壳时喷杀。第二次在8月下旬第二代幼虫大量出现时喷杀。连续三次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另外,在冬季结合修剪,剪掉雌虫密集的枝条,在种植园内也是一种常用的防治方法。
 
4.舞毒蛾(Ocneria   dispar   Linnaeus)
舞毒蛾为杂食性食叶害虫,为害沙棘和多种树木。大量发生时树叶可全部被食光,发生范围遍及沙棘主要分布区。1986年内蒙古林科院保护室在凉城县调查时发现,大面积的沙棘林树叶和嫩枝被舞毒蛾吃光,远远望去,整个林分形如火烧。
舞毒蛾的生活史为一年1代,以卵越冬。卵多产在树叉、土块、石块下面。春季在沙棘放叶时卵孵化为幼虫,营养期2个月。初龄幼虫虫体较长,常吐丝下垂,借风力扩大为害,龄期4—5龄。7月间幼虫在树干、树皮缝、枝叉处化蛹,8月羽化产卵,卵块上有褐色茸毛覆盖。
舞毒蛾大量发生时,可用50%的对硫磷乳剂1500—2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500—1000倍液喷雾防治。在沙棘种植园内,还可以利用舞毒蛾白天下树潜伏的习性,在树干上涂毒环。卵期用煤油沥青(2∶1)的混合物涂抹卵块。(插图见中国蛾类图鉴图版51图1177)
 
5.黄褐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testacea   Motschulsky)
黄褐天幕毛虫在沙棘林内发生极为普遍,取食树叶,严重时吃光树叶,树势减退,造成大量落果。
黄褐天幕毛虫又称“顶针虫”、“春粘虫”。其生活史为一年一代,以卵越冬。4月下旬孵化为幼虫。幼龄幼虫在树叉上吐丝结网,形成天幕,白天在天幕内群栖,夜晚出来取食,老熟时开始分散,食量很大。6月中旬在卷叶或两叶间结茧化蛹。7月成虫羽化并交尾产卵,卵块常挂于树梢,灰白色,圆筒形,排成“顶针状”卵环。
黄褐天幕毛虫防治,可在幼虫大发生时喷洒90%的敌百虫晶体1000-2000倍液。在种植园内,于秋季用人工剪除沙棘上的卵块,并予以烧掉。
 
6。沙棘实蝇(Rhagoletis  batava  obseuriosa  Kol.)
沙棘实蝇为害沙棘果实,是种植园内最危险的害虫,大发生时可使果实减产90%,沙棘实蝇在我国被列为检疫害虫。
沙棘实蝇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表上层越冬,翌年6月至8月羽化。成虫蝇黑色,体长4—5毫米,头部黄色,有一对透明的腹翅,卵稍发黄色。在果皮上产卵,卵期为一周,幼虫孵化后进入果实内,取食果肉。幼虫期20天左右,老熟后到土壤表层以被膜作假茧,以蛹越冬。
沙棘实蝇在种植园大发生时,可用乐果60%可湿性粉剂,配制成4000—6000倍液,50%对硫磷2000-3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的1000—2000倍液,用这三种药液喷雾防治幼虫及成虫均有效。
 
7。沙棘木虱(Psylla  hipphophaes  Frst)
沙棘木虱是一种叶部害虫。在沙棘芽苞开放时幼虫首先钻入芽苞内为害,随着沙棘的萌动放叶,其幼虫又转移到叶子背面为害,吸吮叶汁,致使叶片扭曲发黄。
沙棘木虱虫体长3毫米左右,初为浅绿色,后为浅棕色。幼虫共5龄,一龄深棕色。6月初幼虫变若虫,翅尚未发育健全。6月末至7月初,翅膀长全变成虫,8月中旬成虫产卵。卵为白色或草黄色,牢牢固定在沙棘芽鳞基部。
沙棘木虱的防治,主要是在春季沙棘花芽萌动初期,喷射50%对硫磷乳剂1500—2000倍液,也可以用掺有肥皂水的硫酸烟碱溶液喷洒。
 
8。沙棘豆象
沙棘豆象为沙棘种实害虫。幼虫钻进果实取食沙棘种仁,导致果实不能正常发育,种子质量降低。有的地区沙棘种子受害率达20%左右。
沙棘豆象在10月上旬开始,以幼虫形式越冬,翌年4—5月在土壤表层化蛹,6月出现成虫。成虫在果皮上产卵,幼虫孵化后为白色,体长2—2.5毫米,头红褐色,无足靠节间收缩爬行。随后钻入果实内。
为防治沙棘豆象蔓延,必须加强检疫,凡受豆象为害的沙棘种子不予外调。已调入的种子入库前或播种前用0.5—1.0%的食盐水选种。捞出带虫种子并集中烧掉。
另外,在成虫羽化期喷洒50%百治屠乳剂1000—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500倍液,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9.沙棘巢蛾(Gelechia   hippophaella   Schrk)
沙棘巢蛾主要为害沙棘,同时也为害其他树木,是沙棘的食叶性害虫之一。其幼虫在沙棘芽孢含苞欲放期间繁殖,钻入芽孢内,每条幼虫破坏5个芽孢。随着沙棘的放叶生长,稍后在嫩枝4—6个顶叶上吐丝作巢。在大发生年份,沙棘巢蛾会引起植株干缩,甚至全株死亡。
沙棘巢蛾幼虫长14毫米,头部灰绿带棕色。幼虫为害结束后便爬到沙棘根颈附近土壤表层作茧化蛹。7—8月初由蛹变成蛾,8—9月产卵于树下部的树皮内,以卵越冬。
沙棘巢蛾的防治,主要是沙棘芽苞开放初期用50%对蔬磷乳剂1500—2000倍液,或90%敌百虫原药500—1000倍液喷雾,可杀灭幼虫。
 
二、主要病害及防治
1、沙棘干枯病
沙棘干枯病是一种苗圃和沙棘林均可发生的病害。幼苗发病其症状首先是叶片发黄,苗茎干枯,最后导致整株死亡。沙棘林或种植园内沙棘植株发病,症状表现是树干或枝条树皮上出现许多细小的枯色突起物和纵向黑色凹痕,叶片脱落,枝干枯死。
发病原因,一种情况是感染了真菌或镰刀菌,并且因土壤含氮素相对过多,树株生长快,组织疏松,有利于病原菌繁殖。另一种情况是外界养分、水分,通气条件不良,造成生理失调,导致沙棘干枯。造成沙棘干枯,后一种原因居多。
防治沙棘干枯病的发生,主要是加强抚育管理,增施磷、钾肥料,抑制病原菌的活性。在苗期发生时,可用60—75%可湿性代森锌500—1000倍液,在雨季前每隔10—15天喷洒一次,连续2—4次。还可用50%可湿性多菌灵粉剂的300—400倍液,每隔10—15天,连续喷洒2—3次。种植园栽培的沙棘,在行间间种禾本科牧草,也可减少干枯病的发生。
 
2.沙棘叶斑病(Alternaria   Sp.)
沙棘叶斑病是一种苗期病害,发病初期,叶片上有3—4个圆形病斑,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叶片干枯并脱落。
防治叶斑病的发生,一般用50%可湿性退菌特粉剂800—1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续2—3次效果显著。
 
3.沙棘锈病
沙棘锈病是一种苗期病害,为害1—3年生沙棘苗。发生时间多在6—8
月份。被害苗木症状是大量叶片发黄、干枯、植株矮化,叶片上的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多数汇合。发病初期病斑处轻微退绿,后变为褐色、锈色或暗褐色。
沙棘锈病主要是预防,在苗期6月份每隔15—20天喷一次波尔多液,连续2—3次,可以减少沙棘锈病的发生。
 
<<<沙棘低产林改造技术>>>
 
沙棘不仅是我国三北地区重要的林木资源,也是沙棘适宜生长地区的生态建设、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生物资源。目前,我国现有沙棘面积140万平方米,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20多年来,累计营造沙棘林60多万平方米,尽管我国属世界上最丰富的沙棘资源国,但由于沙棘资源分布不均,产量不高,沙棘实际利用率低下(沙棘果利用率不足10%)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沙棘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加快沙棘发展建设速度,特别是改造和提高现有沙棘林的质量,改良其品种,就成为沙棘产业发展的关键和首要任务。对现有沙棘林改造和提高,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对过密的沙棘林进行疏伐
通过对过密沙棘林进行疏伐,达到改善林内光照和空气条件,增加植株个体的营养面积,满足沙棘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要求,提高其产量的目的。在沙棘重点分布区旬邑分别布设样点,按照一定的距离成带状伐除沙棘天然林和保留天然林(伐树宽度1.5m,保留宽度2m),同时,按照规定密度间伐一定数量的沙棘,设定试验样地各33hm2,与原有沙棘林作对照试验。
调整雌雄株比例研究中主要是伐除过多雄株(以利用果实为主的林分),使雌株和雄株的比例保持在8:1或10:1,以改善保留雌株的生长环境,达到提高其结果能力的目的。在永寿县分别采取8:1和10:1设样地2平方米,与相同样地面积作对照试验。
伐除老化、枯死株和病虫株伐除老化、枯死植株和病虫株,改善林内卫生状况,试验采取按照一定的距离成带状伐除沙棘天然林和保留天然沙棘林(伐树宽度1.5m,保留宽度2m),同时,按照规定密度间伐一定数量的沙棘(主要是伐除沙棘林地上的雄株),并伐除老化、枯死、弱株和病虫株,在黄龙县设定样地各3.3平方米,与原有沙棘林对比试验。
合理修剪,增强树势
通过对沙棘树的合理修剪,以增强树势,达到提高结果量,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的目的。沙棘树是否进行修剪或者修剪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沙棘果的产量和质量。目前,各地沙棘树多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修剪就显得尤为重要。修剪可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培育稳固、圆满、结实面大的树型,调节结果和生长的关系,同时可减少枯衰和病虫危害,增强树势,达到连年丰产的效果。
1.修剪的原则
1、因枝修剪,增强树势
幼树易旺长,应注意缓和树势,一般应剪顶;成年树枝叶过多,修剪应注意通风透光和小枝更新复壮;老树树势衰退,应着重对弱树助势修剪,要保留结果枝,注意提高座果枝数。
2、因地修剪,增强结果
根据当地的地势、土壤、气候条件和栽培水平进行合理修剪,在瘠薄的山地上采取小树小丛树形,适当重剪,提高单株群体产量;对土壤肥力较好、地形平坦、雨量适中,树势优良的沙棘林,要适当采取大树冠形,以利发挥生长和结果的优势。
3、长短结果,综合考虑
修剪时既要考虑结果,又要考虑生长;既要高产,又要稳产;以确保连年丰产,并达到延缓树势衰老的目的。
2.修剪时期沙棘和其他果树一样分为休眠和生长两大修剪期。
冬剪,使春芽萌动,集中利用贮藏养分,梢叶很快成为生长中心,时间比较集中,其他器官竞争不大。所以冬剪越重,贮藏养分供应越集中,越能促进新梢旺长,故称“促长修剪”。从萌芽抽枝开始到落叶之间,所进行修剪均为生长期修剪,又称夏剪。夏剪在一定程度上对营养生长都有削弱的作用,而对结果则有促进作用。故有“冬剪要枝,夏剪要果”的说法。
3.修剪方法
1、疏剪
及时对过密、过弱、枯干、焦梢、病虫、不能利用的、徒长的、交叉枝等进行修剪。起到改善林冠内透风透光条件,增强母枝势力,积累养分的作用。
2、短截
剪去1年生枝稍的部分,促进抽枝,改变优势,促进局部,抑制徒长,以利早结果。
3、摘心
将新梢的嫩顶梢摘除,抑制生长,积累养分,有利枝条加粗生长,促进分枝,增加座果率。
4.嫁接繁殖技术
通过嫁接繁殖技术,达到改良现有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果实品质的目的。
1、采集
接穗剪穗时间在早春树液未流动之前,在良种树上(良种繁育圃)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芽眼饱满的枝条。接穗剪好后每50根1捆放在较低温的洞内或窖内湿沙埋藏,经常保持湿润。
2、嫁接时间
嫁接最佳时间在4月中旬,一般在清明节后。腹接、劈接在砧木树液开始流动未离皮之前进行,插皮嫁接一般在4月下旬进行。
3、砧木的选择与管理
嫁接成活主要是接穗、砧木双方的形成层和薄壁组织细胞一起分裂,形成愈伤组织,使接穗和砧木彼此生长在一起。砧木与接穗的亲合力强,则嫁接成活率高。砧木在嫁接前3—4d要灌1次透水,有利于及时输送水分和养分至接穗,提高嫁接成活率。
4、嫁接部位的选择与嫁接方法
嫁接时首先要将砧木基部土壤撤掉,撤至砧木上层根部,在上层根部上方选择通直光滑部位。注意要随剪砧随嫁接,剪砧口要平滑,不能撕伤表皮。其嫁接方法:一般采取腹接,对较粗的砧木用劈接或插皮接。嫁接技术要熟练,做到稳、准、快,注意接口要用塑料条绑紧,以防止接口处水分蒸发,提高嫁接成活率。
5、接后管理
注意除萌,嫁接后10d,嫁接部位以下会长出萌芽,要及时除萌,做到除早、除小,有利水分养分向接穗运输;接穗生长到15cm以上时,可将培土撤掉,解除捆扎物,并保留1个生长健壮的枝条,剪掉其余枝条,然后培土至嫁接部位以上3—5cm。嫁接繁殖技术是快速推广新品种和改造低产沙棘,提高天然沙棘林分质量和果实品质的重要方法,为陕西省低产沙棘林的改造,更好发展和利用好沙棘资源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
沙棘是集药用、水保于一身的优良灌木树种,开展沙棘低产林改造是十分迫切的任务。沙棘低产林改造技术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增产幅度达3—6倍,生产技术组织简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大面积推广。沙棘低产林改造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沙棘产业发展,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对实现沙棘资源规范经营、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有利于解决沙棘分布区人民生产生活习惯,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信息来源:本溪农网)
 

以上内容出自http://www.minqin.cn/bbs/dispbbs.asp?boardid=14&id=


  • 上一篇:沙棘果渣在畜牧业上的应用
  • 下一篇:沙棘油驱病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