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中心
柔性管理--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
摘要: 重视“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它顺应人性、尊重人格、理解人心。在人类从工业时代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管理点也由“物”转向“人”,人情、人性为当代管理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柔性管理;企业管理;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潜能。相对刚性管理而言,重视柔性管理的运用,是创建平安和谐企业的重要因素,对实现企业目标和员工价值目标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人本管理的一种实践形式,它代表着新技术革命时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柔性管理的本质和特征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刚性管理是指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而柔性管理则是指以人为中心,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性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是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主要不是依靠外力,如上级的发号施令,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开拓新业绩。
(一)柔性管理的特征主要有:一是柔性管理具有内在驱动性。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权利影响即行政命令,而是依赖员工心理反映,依赖于从每个员工发自内心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在员工心理上产生内在驱动。二是柔性管理影响具有持久性。柔性管理要求员工把外在规定转变为内心的承诺,并最终转变为自觉的行动,这一转化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加之员工的个体差异、文化层次及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有时难以协调,这时耐心、细致、切合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三是柔性管理激励具有有效性。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可将人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一般来说,柔性管理主要满足的员工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具有有效的激励作用。
(二)柔性管理相对于刚性管理具有以下优点和作用。
一是由于柔性管理注重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因而能从深层次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其不仅仅是自觉地完成本职工作,而且往往愿意挖掘自身的潜能,发挥其天赋,取得超常规的工作成就。
二是由于柔性管理注重培养团队精神,这就有利于在企业组织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对各种违规现象形成一种“防忠于未然”的保护机制。三是由于柔性管理“人本中心”的原则,使其成为刚性管理的“升华”和“润滑剂”,对于避免和缓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由于文化背景、传统观念的特殊性,使柔性管理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科学的柔性管理运用经常能够收到良好的管理效益。
二、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的区别
具体地说,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主要有以下区别:一是基础不同。刚性管理的基础是组织权威,它所依靠的主要是组织制度和职责权力。管理者的作用主要在于命令、监督与控制。柔性管理的基础则是基于员工对组织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的认知、理解与内化,它所依靠的是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心理文化氛围。管理者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引导和支持。二是适用对象不同。刚性管理适用于主要追求低层次需求的员工,适用于对创造性要求较低的、衡量标准容易量化的工作。这类员工往往希望有正规的组织与规章条例来要求自己,而不愿参与问题的决策并承担责任。而当员工的低层次需求基本得到满足,高层次需求成为优势动机,工作标准不易量化且对革新要求较高时,员工往往欢迎柔性管理以获得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
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虽各有优缺点,但要硬性的评价孰优孰劣是毫无意义的,在实际工作中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完全没有规章制度约束的企业必然是无序的、混乱的,柔性管理也必然丧失其立足点。柔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润滑剂”,是刚性管理的“升华”,缺乏一定的柔性管理,刚性管理亦难以深入,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高效益管理的源泉。一个企业是以刚性管理为主、还是以柔性管理为主,则完全取决于企业员工的素质、工作的性质及企业的文化传统。
三、柔性管理一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柔性管理对人的智力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活动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一点对于未来的“视创新为生命”的知识型企业尤为重要,加之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组织系统的弹性化和生产作业的柔性化,也对相应的管理体制提出了要求,柔性管理就是适应这一要求的未来管理的发展趋势。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曾告诉我们,人的需求遵循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被尊重需求、人际交往的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递增规律。当人们由低层次的需求到高层次的需求依次得到满足之后,才可以安心工作、全心付出、完全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而从企业当今员工生存状况看,大多数低层次的需求已基本满足,但是,许多员工觉得自己渴望被尊重、人际交往、自我实现的强烈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尤其是许多知识型员工,他们喜欢自己对工作能力有更多的主动权,希望自己的私人身份受到尊重: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考虑个人的发展;希望在工作同时能补充知识,提高技能;希望有充足的时间休息娱乐,和自己欣赏的人探讨工作和人生;还希望能在下班的时候暂时忘掉工作,享受家庭团聚的温馨,而不是一天24小时内都被工作所累,时时处处在备战状态。
因此,给员工一个私人空间,去尊重他们,用计划和目标来管理他们,便成了企业员工对管理者的基本要求,而员工们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欲求只有在得到了重视和满足后,他们才更愿意用心工作,更愿意接受管理者的加班要求,更加有效地完成管理者交给任务。
(一)柔性管理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在工业社会,主要的财富来源是资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主要财富来源是知识。知识根据其存在形式,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前者主要是指以专利、科学发明和特殊技术等形式存在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员工的创造性知识、思想的体现。显性知识人所共知,而隐性知识只存在员工的头脑中,难以掌握和控制。如何让员工自觉、自愿地将自己的知识、思想奉献给企业,实现“知识共享”呢?强行的剥夺是不可取的,显然只能通过柔性管理。
(二)柔性管理能满足柔性生产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审美情趣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满足“个性消费者”的需求,更加需要生产柔性化和精细化。“顾客化生产”对外尊重每位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对内赋予每个员工以责任,这可以看作当代生产经营的一种必然趋势。企业生产组织上的这种巨大变化必然要反映到企业的管理模式上来,导致管理模式的转化,柔性管理也便应运而生。
(三)柔性管理能适应瞬间万变的外部经营环境。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外部环境的易变性与复杂性,一方面要求战略决策必须整合各类专业人员的智慧,另一方面又要求战略决策的作出必须快速。这意味着必须打破传统的严格的部门分工的界限,实行职能的重新组合,让每个员工或每个团队获得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独立履行职责的权利,而不必层层请示。因而仅仅靠规章制度难以有效地管理该类组织,而只有通过柔性管理,才能提供“人尽其才”的机制,才能迅速准确作出决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
四、柔性管理是人本管理的一种新实践
(一)柔性管理是人本管理的一种新实践。西方企业柔性管理的实践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爱企业教育,创立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柔性管理要求企业能快速的,而且无附加费用的适应形式变化,有强有力的应变能力。为了实现这种能力,企业需要全面的柔性,它包括生产过程柔性、产品柔性和基础机构柔性。生产过程柔性和产品柔性要靠新的技术基础来实现:基础结构的柔性需要通过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手段建立起适应的新的技术基础需要的支撑网络来实现。
(二)柔性管理的意义。传统的管理思想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以大批量、少品种,尽可能的降低平均成本和减少投资实践来提高经济效益。而今天市场发生了变化,需要追求范围经济和集约经济的经营战略,柔性管理正是适应了这种经营战略。范围经济战略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由一个工厂组织生产一定数量的多种产品,其成本小于或等于由多个工厂分别单独生产出相同数量的各种产品的成本之和。集约经济兼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特点,能实现大批量多品种,同时具有较低成本的生产特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尽可能的减少人力、物力消耗,实现低能耗、高质量的目标,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浪费,不增加附加费用的应时管理的基点正是建立在人本管理基础之上的。柔性管理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还将促使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它将减少管理的层次。
总之,“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并非是新生事物,其思想在中西方管理思想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均有体现。它也并非优越于“以规章制度为本”刚性管理。只是在人类从工业时代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管理点也由“物”转向“人”,人情、人性为当代管理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顺应人性、尊重人格、理解人心,柔性管理显然比刚性管理更具效力。
转自维普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