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中心
什么是“二对半”、“大三阳”、“小三阳”?
二对半
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是球形,外面有一层外膜,中间有核壳,均由蛋白组成。病毒进入人体后外膜和核壳均具有抗原作用,机体可产生相应的抗体。1971年在日本召开的国际肝病会议上,把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命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由其产生的抗体叫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这是一对。
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壳部分命名为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由其产生的抗体叫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由于HBcAg在血液不易检测,只能检测到抗—HBc,所以只算半对。
核壳蛋白分泌型,命名为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由其产生的抗体叫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这又是一对。
以上总共“二对半”。“二对半”是为了表达方便的简化通俗说法。
现在有的医院还增加了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抗—HBc lgM),加上以上5项总共6项,为方便称为“三对”。严格意义上讲不是“三对”。抗—HBc含有免疫球蛋白M、G和A,抗—HBc是总称。检测抗—HBc lgM和抗—HBc lgG可判断近期感染还是远期感染,对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均有指导意义。“二对半”或“三对”在医学文献或教科书中称为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
大三阳
“大三阳”、“小三阳”是医务工作者、患者为了表述方便,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几种组合模式的简称、俗称。“大三阳”是指血清HBSAG、HBEAG和抗-HBC同时阳性者。凡血清检测结果为“大三阳”者,反映机体内HBV复制活跃,有病毒血症,血液有高传染性,肝脏有程度不同的活动性炎症。若持续为“大三阳”者,预示病变趋向慢性。
小三阳
在乙型肝炎的病毒指标“两对半”化验中,老百姓习惯把HBsAg、 HBeAg、抗-HBc 3项同时阳性者称为“大三阳”。把 HBsAg 、抗-HBe、抗-HBc 3项同时阳性者称为“小三阳”,其临床意义各不相同。
在临床上,如果是“大三阳”,提示无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均表示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活跃,病毒数量多,传染性强。
“小三阳”出现在乙型肝炎的急性期和慢性期的临床意义则不尽相同。对于急性乙型肝炎,在由“大三阳”转为“小三阳”时常提示病毒复制减少,病情趋于好转,近期有痊愈的可能。在慢性乙型肝炎时则表明:病毒复制减少,病毒数量减少,传染性降低。
在这里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大三阳”或“小三阳”都只能反映体内病毒的存在状态,或反映传染性的强弱,而不能反映肝损伤的严重程度。由于病毒的复制水平与肝损伤的严重程度不直接相关,因此病毒多了不一定肝损伤严重,病毒少了不一定肝损伤轻。或者说,“大三阳”者病情不一定重,“小三阳”者病情不一定轻。因此不能根据病毒指标是“大三阳”或“小三阳”来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治疗,而要根据是否有肝损伤和肝损伤的严重程度来决定是否采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