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中心

药价降了又降,老百姓为何难得实惠


    5月15日,国家发改委又一次大规模对药品最高零售价格进行了调整。
   此前,国家发改委已23次对药品价格进行调整,至此次,国家发改委10年间对所有(1500种)国家定价药品价格已全部调整到位。此番降价也就意味着药品"大降价"时代的终结。
    但一次又一次的药品"降价令"后,百姓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由最初的无比欢欣到现在的几近麻木。
    对24次药品降价,百姓的普遍反应是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实惠。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播报
    最后一次大规模调价
    阿司匹林12.5元/瓶(24粒)、安乃近2.3元/瓶(24粒)、布洛芬4.1元/瓶……记者了解,这次调整的药品共有260种,1245个剂型规格,总降价金额约为50亿元。
    260种药品中,有70%的品种价格有所下调,平均降价幅度19%,最大降幅62%;有30%左右的廉价药品维持原价。和以往不同的是,对市场供应紧缺或断货的18种药品,国家发改委在调价时适当提高了最高零售价格。
    至此,国家发改委已对所有1500种国家定价药品价格调整到位。今后国家发改委对药品价格的管理将由集中大规模降价转变为"定期微调"。按照相关媒体的报道,这意味着药品价格的政府调控将彻底告别"大降价"时代。
    那么,今后国家发改委对药品价格将如何调控呢?据国家发改委透露的信息,今后将采取每两年微调一次的办法加强对药价的指导。
    针对目前市场上仿制药供过于求现象,国家发改委将对专利药品、原研制药品和仿制药品进行分类定价,并根据药品创新程度,实行有差别的费用率、利润率控制。对那些严重供过于求的仿制药品,实行抑制性价格政策。
  探访
    个别药店难觅降价药
    昨天是260种药品调价的第四天,医院和药店执行的情况如何?记者对省人民医院、省二院、省三院、省四院、乐仁堂药店、神威大药房等进行了探访,结果发现多数医疗机构和药店对260种药品价格进行了调整,并已执行,但个别药店却难觅降价药。
    "给我拿瓶布洛芬,就是刚刚降价的那种!"在西二环附近一家药房,面对记者的询问,药店工作人员摇了摇头:"不好意思,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药,不妨试试其他的吧,效果很好的!"该工作人员说着从柜台里拿出其他几种药品,"这些药也不贵,在二三十元左右,效果比布洛芬好多了!"
    在体育南大街一家药房,记者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三种药品名称及价格单子,"有这些药吗?如果有我想多买几盒!"药房工作人员对照着单子看了看表示除了阿司匹林外,别的没有。
    追问缘何没有上述药品,前一家药店的答复是:"这种药价格不是很高,(药店)不愿意卖;再说这种药卖得也不是很好,干脆就不进了",后者的解释是:"前几天还有呢,这几天刚好断货,或许过两天就有了"。
    民声
    买药费用并没有见少
    "嗨,刘师傅,药品又降价了!"当记者将药品降价的消息传递给市民老刘时,他的答复是这样的:"啊,降了就降了。"作为需长期服用药品的老病号,老刘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
    "整天嚷嚷降价,但看病的费用为啥越来越高了呢?"老刘说。
    从1997年到此次260种西药调价,10年间药品降价24次,降价总金额达500多亿元。
    但几乎每一次降价都会让老刘很失望。"风起了,云动了,雷声咚咚响,雨点哗哗落,可就是不见有一滴落到咱自个儿身上!"老刘今年62岁,因风湿病需常年服药,以前,他对药品降价的消息格外敏感,也极为关注,但在一次又一次期望与失望后,老刘渐渐地对药品降价的消息没有了兴趣,甚至麻木了。
    老刘的观点代表了多数市民的心声。在记者对25位市民(其中12位市民长期服用药物)的随机调查中发现,国家发改委近10年来实施的24次药品降价,对他们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每年的买药费用并未因此而明显下降。一位王姓市民说,有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药品降价的消息后很是激动,可到药店去买这些降价药时却发现,报纸上刊登的降价药在药店却见不到了。
    "没有买到降价药品,没有得到实惠"是25位市民的主要感受:"即便是去医院或药店也没有工作人员主动推荐降价药,这些药品销售单位大都推荐价格较贵的、新的特效药,很少有推荐廉价药的。"
    2002年12月    199种西药
    2003年1月     267种中成药品
    2003年9月     107种中成药品
    2004年6月     24种抗感染药品
    2004年7月     18种药品单独定价
    2005年10月    22种以抗感染为主药品
    2006年6月     67种抗肿瘤药品
    2006年8月     99种抗微生物药品
    2006年11月    32种治疗肿瘤的中成药品
    2007年1月     354种心脑血管等10类药品
    2007年2月     278种中成药(内科用药)
    2007年4月     188种中成药品(专科用药)
    2007年5月     260种西药最高零售价格
    1997年10月    15种抗生素和32种生物制品
    1998年4月     解热镇痛类药品38种
    1999年4月     头孢类等药品21种
    1999年6月     西力欣等150种进口药品
    1999年8月     降纤酶等2种生化药品
    2000年1月     人血白蛋白等12种中央管理
    生物制品
    2000年6月     头孢拉定等9种药品
    2000年10月    氨苄青霉素等21种药品
    2001年4月     69种抗感染药品
    2001年7月     49种中成药品
    2001年12月    383种抗肿瘤、循环系统、神经
    系统及治疗精神障碍等药品
    24次药品降价时间表
    老百姓揭秘
    百姓缘何难得"实惠"
    24次药品降价,百姓为何感觉不到实惠?为得到较为全面的答案,记者连续几日奔波于和药品打交道数年的医生、药品销售人员、药监部门及卫生部门工作人员之间,通过这些专业或业内人士可以总结出以下五个原因:
    销售环节太多。一种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上,至少要经过药品经销商、医院、药房或者药店等数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分一份利润,降低药品价格光靠"限价令"很难有明显效果,国家将药品流通过程中的水分挤出,批发商、零售商还会向厂家转嫁,最终药品的价格还是降不下来,百姓还是无法受益。
    医生处方太大。一旦接到"降价令",医院可以变相加高医疗消费价格。知情人士透露,本来一盒药品医院可以赚10元钱,但是降价之后医院只能赚3元钱了,医生也许在开处方的时候就会将该药开成三盒或五盒,这样的大处方无形中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更新换代"太快。不少药店药品的"应变能力和更新换代"速度很快。据一位药店经理透露,国家一旦公布药品降价的消息,药店就会在降价前一天将降价范围内的相当一部分药品撤柜,进而更换上另外一种名称不同或规格不同,但药效相仿的药品替代,而替代的这种药品价格要高很多。
    停产的"杀手锏"。降价了就停产,成了近年来药品生产企业的"杀手锏"。这也是百姓买不到降价药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位药品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坦言,一旦出现药品降价,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就会停止降价药的生产。"当药品利润空间降低或过小时,就会出现另一恶性现象,即所谓的'老酒装新瓶'。到时候,可能降价药品没人生产,或者换个名称或包装或规格,把相同药效的药品当新药推向市场,又以高价出售来获利。"
    招标中的"潜规则"。一位曾在医院药品招标中做过评标专家的医生说,评标专家大都由医院的专家组成,专家对医院用药的情况心知肚明,在招标中,药品的价格是不能太低的,价格太低的药品就没有太多的利润空间,就不能给医院、医生带来好处,不符合现行药品流通的"潜规则"。对医生来说,一种药的价高,一种价低,一种对医院有好处,一种对医院没好处或好处少,医院自然要选择价格高、好处多的那种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近几年,虽说国家发改委下了大力气降低药品价格,但全国近7000家药厂及诸多医院和药店却会想方设法来应对。而这正是在24次药品降价后,百姓仍然难得实惠的主要原因。
  各方声音
    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目前,药品价格基本上是由生产厂家说了算,作为特殊商品,价格低不一定对药品销售有利,厂家从自身利益考虑,只会漫天要价。要改变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政府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药品价格测算、评估和政策调节控制机制,在对药品的成本进行正确的测算、评估之后,定出生产企业的药品出厂价格和最终的零售价格。这个价格,应该既让生产商有利可图,更要让市民得到足够实惠。
    一位药品生产企业负责人:在医药流通的各个环节中,医院和药店只是最后的一个环节,对药品的多次降价,并没有从根本上撼动中间环节过多造成的药品价格虚高现象。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药品流通中间环节过多的症结,医院和药店因为利润变小而抵制降价药还将会继续出现,最终受损的仍将是广大患者。
    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王春和: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公共卫生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药品价格现在的怪圈就是因为体制不对。让百姓吃上廉价放心药,最好的方法是推进体制改革,实行医药分业经营。同时,还应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加大对医院的财政投入。这样百姓看病买药时,才会不觉得贵、不觉得难!
 

发布时间: 2007-05-21  来源: 燕赵都市报
 



  • 上一篇:美国FDA临床专家看好新型中成药
  • 下一篇:我国食字号中药泛滥 引起世卫专家重视